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25章 第三路魏军 (第2/2页)
这个文聘,怎么就不能稳重一点。 说起文聘,曹丕又很快想到了已经率军全军退到江北的常雕。 常雕在这一战中身为主帅,战败自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可据牛金反应,魏军上下一致认为常将军的指挥非常完美。 他及时识破了蜀军诈降和两路包抄的诡计,拒绝强攻襄阳, 只有文聘倚老卖老不服指挥,带着五百人傻乎乎地真去跟所谓的内应接头。 在发现文聘中计后,常雕当机立断,一边命令手下士卒抓紧撤退,一边主动出击,以劣势兵力救出不少士卒。 在他冷静的指挥下,魏军终于避免被刘禅关平两路包围在襄阳城下,或者被拦截在汉水中暴打的尴尬局面。 而常雕在断后中高呼自己姓名,力敌敌军众将、差点斩杀关平的表现也让曹丕对他颇为满意。 这样的勇士,以后自然要有大用。 贾诩一直静静地站在曹丕身边,见曹丕脸上表情来回变幻,并没有出声打扰。 许久,曹丕才慢慢回过神来,缓缓地道: “悔不听文和忠言。” 贾诩微微一笑,朝曹丕稽首行礼: “大王何出此言, 虽然文仲业被擒,可我军根基未损,蜀军举国兵力或在襄阳、或在汉中, 接下来才是大战之时,还请魏王早做决断了!” “好!”曹丕圆滚滚的脸上煞气翻滚,肃然道, “这便传令,令巨鹰退守新野, 文烈速速进军,直取东吴!” 不让刘备军北伐,那是不可能的。 就算丢了东三郡,就算刘备死了,以刘备军现在的形势,也绝不可能龟缩不出,北伐在所难免。 曹刘孙三家大多数人都认为,接下来曹魏会围绕襄阳与汉军反复争夺,绝不会把这个北上的重要通路拱手让给关羽。 可贾诩早就看出,围绕襄阳反复争夺的战法对现在的魏军非常不智。 如果要进攻襄阳,魏军必须在樊城大量屯兵,越过汉水作战。 关羽的水军不逊东吴,渡江作战恰恰是曹魏的劣势所在。 关羽军甚至可以先放曹魏的先头部队渡江登陆,然后再派水军封锁江面,重演去年满宠被迫投降之事。 而且樊城经过之前的几轮大战,已经残破非常, 在此地屯兵,修筑城池、安置军营又要花费很多功夫, 为了防止关羽来搞破坏,曹魏需要最少五万人马常年囤驻在此。 加上关中守军、北部守军和东边的守军,曹魏最起码要保证三十万的机动兵力一年大部分时间不事生产。 这还不一定能守住…… 毕竟,实在不行,关羽还有决堤水攻这一招。 汉书作为长江的主要支流,再跟去年一样洪水泛滥,关羽军划着大船来进攻,这会儿可没有孙权从后面支援了。 于是贾诩力劝曹丕,还是认清现实, 襄阳暂时是收不回来,与其在这种地方较劲,还不如想想以后怎么防守。 总不能在这把曹魏的精华主力全部耗尽。 横竖关羽要北伐,不如放弃残破不堪的樊城,把防线收缩到北边的新野。 新野有坚固的城墙和淯水、比水两条不适合发动水攻的支流作为屏障,可以在城中安置为数不多的士卒减少粮食和后勤压力, 只要关羽来袭,新野暂时坚守,大本营宛城的部队则出动骑兵南下支援, 关羽再向北虽然也有水道,但终究比不上汉水这样的大江,运粮运兵大多数还是要从陆地上通过。 这样关羽的补给线长,魏军的补给线短,优势非常明显。 而且荆州历来缺马,到达北岸的关羽军很难在平原上跟曹魏的重骑兵对抗, 关羽进攻新野不利,向后退却时,就是曹魏重骑兵倾巢出动追杀逃敌的好戏。 (这不是作者拍脑袋想出来的战术,历史上曹魏在合肥方向就是采用这种战术。 大家可能看书会发现合肥屡屡被东吴包围,曹魏每次都是千里迢迢一群人来解围,就是因为曹魏觉得在边境驻军太不划算,还不如修筑坚城守卫,敌人真的来袭再从四方抓紧支援,只要补给线短,吃亏的都是进攻的一方) 曹丕很不愿意自己刚刚即位就丢失这么一大块土地, 虽然贾诩说的很对,但执拗的曹丕还是认为自己身为明主,一定要做出些开疆拓土的功勋。 贾诩早有准备,他把曹操死前自己准备的方案和盘托出,呈现在曹丕的面前。 “吴蜀虽争斗不断,但两国乃唇齿,唇亡齿寒,世人皆知。 现下蜀强吴弱,我军攻破上庸,再假意出兵偷袭襄阳,蜀国必以为我军要争夺襄阳,当起全国之兵应付,甚至顺势发动北伐,与我相争。” “东吴将我国和蜀国争斗,定毫无防备,欲令我等抵死搏杀几年,他好坐收渔人之利。” “我军攻破上庸后,假意进攻襄阳,诱使蜀军全军出动,春耕必然难以为继。 届时我军以新野为根基守卫,再令文烈令一军出其不意,不攻濡须,且走夹石、挂车,直奔石亭。 孙权轻而无备,我军攻破石亭,直奔皖口,大事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