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掘金时代_第078章遇见熟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78章遇见熟人 (第3/3页)

的呀。我的老太婆就不行啦,除了年轻时跟我在上海住过一段时间,一直都在乡下县城,来杭州好几年了都不会说杭州话,简直成了大笑话。”
  张金生连忙打个噤声的手势,说:“阿姨不会说,不代表不会听,您说话可当心点,留神她回去跟你闹。”
  老头很自信地说:“没得关系,她耳背,我说话声音这么小,她听不到的。”
  经过聊天,张金生知道老头姓张,叫张桂山,是瑞安人,老太太姓桂,叫桂莲英,是永嘉人。张桂山退休前在供销社工作,常年在外奔波,有段时间在上海驻点,与在上海做保姆的桂瑞莲相识相爱并结婚,婚后桂瑞莲回到老家温州,张桂山继续在外面奔波。十多年前他从供销社退休,接受一位老乡的聘请到杭州来发挥余热,顺带替他看管几处房产。
  三年前,桂莲英从家乡赶来照顾老伴起居。
  张桂山说:“我这个老太婆年纪越大脑袋越是不好,昨天睡到半夜忽然说有个贵人要来买房子,她要来这做清洁,我跟她说这里位置偏僻,房子又破,还有可能被拆迁,哪里会有人来买呢。她偏不信,一个人跑到这来干了一整天。你说他脑子是不是有毛病。”
  张金生心里想:你老人家脑袋才有病呢,谁说这里会被拆迁,我十几年后到这来过,原汁原味的留着呢,只是经过改造,逼格上升了n多个档次。
  张金生这样想是有根据的,因为他刚刚看到了一栋熟悉的建筑,如果他没记错的话这栋建筑下的这条破旧热闹的街道若干年后会被彻底改造,而这栋灰头土脸的老楼也会被改造成一间特色鲜明的连锁酒店。
  这间酒店他曾住过,曾为它的历史厚重而感叹,所以很熟悉。
  但就目下来说,张桂山老人说的也非全无道理,这一片的确很破旧,既是市中心又邻近西湖,很符合拆迁的条件,事实上这片街区已经有很多房子没人住了,因为实在太破旧,基础设施建设几近停滞,生活居住都很不方便。
  张金生问张桂山老人:“这样独门独院的房子在大城市很难得,将来会越来越少,为什么要卖呢。”老人说:“为什么不卖呢,现在人都到新城区住高楼大厦,现代化的楼房,谁还窝在这里,你瞧瞧连电都没得了。”
  张金生说:“这房子很有感觉,很久了吧。”
  张桂山道:“这说起来可就有历史了,解放前我老太婆家乡有个人去上海混码头,后来搞出了名堂,发了大财,少小离乡谁不想衣锦还乡,就在省里买了个参议官,又在省城里修了一所公馆。五几年的时候他举家去了香港,公馆也被没收了。改革开放后他响应号召,回上海投资,在苏州、杭州都有工厂,政府落实政策就把公馆还给了他,那时候的公馆已经破落了,他就拆了重建,预备养老用的,后来没使用,就一直出租。后来这里一片都破落下去,就废弃没人住了。为什么是我和老太婆替他看着呢,她的妈妈解放前给他家帮佣,解放后她又替他照顾在上海的老人,你晓得吧,就是保姆,阿姨,所以呢人家对她非常信任,也信任我,就让我们俩给他照管。一年前这里还有人住,后来搬走了就租不出去了,空了大半年哩,昨晚突然发疯说有贵人要来买房,非得来做清洁,真是的。”
  张金生道:“阿姨说的没错,我有个朋友对这些老房子非常很感兴趣,他正巧就在杭州,明天我就带他来瞧瞧。对了,这房要多少钱?”
  张桂山伸出五根手指:“楼是278㎡,两千一平,连带这个院子65万。”
  张金生摇摇头:“杭州房价平均两千不假,不过那是新楼新房,这个地方,我看最多五十万,五十万要是行,我就带人来看,不行就算了。”
  张桂山老人跟老板嘀嘀咕咕商议了一阵子,对张金生说:“价钱好商量的,先请你那位朋友过来看房吧。”
  仅仅只是半年前,伍拾万元对张金生来说还是天文数字,但今时不同往日啦,金辉公司超强的赚钱能力让他一举跨入了百万富翁的行列。
  而这块地方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将来,其实也用不了多久,今天的五十万会翻个二十倍,两三千万还是没问题的。
  这样的房价已与普通人无关,无关民生,与张金生定下的经商底线没有冲突。
  而张金生要入手这套房的主要原因还不是因为钱,他一直想把父母从乡下接出来,但母亲住不惯楼房,独门独户的别墅物管又严,养不了鸡种不了菜,老娘也不满意,还是这种独门独院的老房子好,随便她折腾。
  见张金生有意接手这房子,老两口跌手称快,老头把老太婆直接往死里夸,老阿姨更是兴奋的嘴都合不拢。在路口留下电话号码,约了明天中午来看房,张金生就回宾馆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