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5章 问卜 (第2/2页)
就是说着。 “且传我令,雪中寒冷,今日轮换之后,让他们每人饮酒一杯,以驱寒意。” 一个下属就过去了,挨个传了,过会儿回来,哭笑不得。 “这个,他们说,铁卫自有规矩,不能饮酒。而且他们内力已有小成,区区风雪不足道哉!臣好说歹说都是不听。这个,主公,您看······” “罢了罢了,法度不可轻废,由他们去吧。” 摆摆手,放下此事,他也不再多提。 随着势力膨胀,眼下他身边的规矩也越来越多。 为了自家安全计,也不能轻忽大意,只能忍受了。 坐在这个位子上,享受了这大权在握的风光,就得时刻面临因此而带来的不便。 凡事总是有利有弊,就是如此。 他如今一身肩负益州、豫州、司州、交州、荆州五州三千多万人之望,又是中原抗北胡第一人,即便他不说,身边人也会不断加强他身侧的护卫。 即便如此,这月余以来,明里暗里也遭遇了数十次针对内廷的阴谋。 十三司明察暗访,直到现在也只有小半追查到了幕后真凶,其余不是线索断绝,就是属于境外。 十三司本是李成业当初的黑衣卫队多次扩建而成,如今渐渐也有些膨胀得过快了。 况且,对内对外都依仗着十三司,这十三司权柄未免有些过重········· “传我之令,命十三司改制,划分职权,专为监察内廷以及宫内大小事务者,为内卫;监察文武百官者,为锦衣卫;监察民间不法之事,以及江湖武人者,为六扇门;监察境外动向,以及军情者,为谍报司。” 王者口谕一出,身边随侍的文吏当即取来笔墨纸砚,记录下来。 略微沉吟了下,林正阳又说: “除却内卫、锦衣卫、六扇门、谍报司之外,再设立黑冰台,负责监管以上四部,以免作奸犯科以及乱吾法度者。” “内卫又分为东西二厂,东厂设厂公,由宦官充任,西厂也设厂公,由内臣充任。” “以上诸多情报部门,彼此都受天子直辖,监管天下,而人臣不能问,御史不可弹劾,为拱卫王权之用,以免后世子孙为权臣架空,此,列为祖制!” 身边的下属面色不一,大抵上都不是很好看。 这不是赤果果地,在表明蜀王对文武大臣的不信任吗? 林正阳却不管这些,继续吩咐道: “就这么记!后世立储,储君必先在这五部之中,历练一番,知晓这天下局势,方不至于为人所欺。” 后世子孙,多半长于深宫之中,由妇人教导,整日里耳濡目染的,都是宫廷里面那一套。 这一套用于宫斗尚可,用在治国之上,就不行了。 更别提一两银子的鸡蛋,以及何不食肉糜的典故,历朝历代屡见不鲜。 深宫天子若是不能掌握自己的耳目,那跟傀儡也没有区别。 他能知晓的,无非是身边那些个亲近人告诉他的,又怎么知晓真正的情况呢? 君不见,地球上,近代时,堂堂袁世凯,袁大总统,了解国内人的心声,竟然只有看报这个手段。 底下人故意伪造了一份报纸,他就信以为真,真以为国内舆论支持他复辟称帝········· 由此可见,情报的重要性,以及特务机构的必要性。 再举一例,明崇祯皇帝,自废耳目,毁了厂卫之后,自家就彻底把握不住局势,屡屡为儒教文臣欺瞒,而他无可奈何······· 虽说有些伤人,但是有些话确实是真相。 信任臣子忠诚的君主,不是被架空,就是已经死得不能再死了········ 文吏记录完毕后,林正阳自贴身之处取下私印,盖上后,又在边边角角之处寥寥书写了几笔。 这是如今新出的防伪密码,只有他与十三司的内部核心人员知晓,轻易仿冒不得。 事实上,他如今亲自为十三司编写了整套密码,光是文字跨度就涵盖小篆、大篆、隶书、金鼎文、阿拉伯数字,编码方式也是自后世密码学发达的时代带来,至少在这个时代算是很先进。 随后这道旨意就立刻有人去传下。 他们继续在这里赏玩雪景。 “主公,火锅里是不是要加羊肉?”一个下属已经在往火锅里放汤料了。 这火锅,不是梁习发明的,而是古已有之,具体什么时候出现的却是难以确定了。 “加羊肉,多加些,天气凉,就该吃些暖的。” 一行人就在亭子里,围着火炉,吃着火锅,一边说着话。